茶の前世今生-上篇
人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如果走到便利商店的飲料櫃前,是不是看到有1/3 的瓶裝飲料都是茶類飲品?路邊的手搖飲料店,也幾乎都標榜著與茶相關的類別呢!由此可知,我們真的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愛喝茶的民族之一。
看看茶的前世今生、故事與傳說,茶是如何流傳到全世界,甚至人們還因為茶葉而戰爭!
中國的傳說
關於茶的起源,融合了神話與事件,並且渲染著古老的靈性與東方哲學思想;根據中國的傳說,茶出現在公元前 2737 年(距離現在約五千年前),偉大的神農氏發現了茶葉的妙用;當時,他除了是中原的統治者之外,還是一位科學家;有一天,神農氏一如往昔的在後院燒開水,突然一陣風吹來,幾片野生茶樹的葉子恰巧飛入了燒滾的水鍋當中,等到他發現的時候,水已經滾成了茶黃色,富有實驗精神的神農氏,小心翼翼地啜飲了一小口,意外感到心脾透涼,暑氣全消,從此他開始研究起茶葉的藥用特性。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也有另外一種說法,把茶葉的出現歸功於創立禪宗的達摩(Bodhi-Dharma);在西元 520年,達摩離開印度到中國傳遞禪宗思想,相傳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期間中,為了達到無上的入定境界,發誓要在沒有睡覺的情況底下持續睜眼冥想;但是,由於實在太疲勞了,眼皮一直垂下來,真的是痛苦難耐……達摩為了保持清醒,竟然直接把眼皮撕下來,往旁邊的地上一丟(沒錯,直接撕掉,大師有時候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在達摩扔眼皮的現場,茶樹竟然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後來達摩的徒弟在打禪時候想打瞌睡,就泡茶來喝,據說提神醒腦效果很好,這就是中國的「第一泡茶」!
不論傳說為何,想要追朔茶的最原始百分之百根據,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依照茶葉的生長屬性來判斷,茶可能起源於中國西南部,在西藏或印度北部地區。據說,商人們在經商、旅行時經過這邊,也會因為茶葉的效果而直接拿茶葉咀嚼。
唐代,普遍認為是「茶」開始進入了生活品味的時代;茶葉在唐代開始較為普及,也可以透過唐代開始徵收茶稅來證明,這個飲料已經越來越受到歡迎,唐朝的時候,茶甚至被認為是中國的「國飲」。
很多人都知道,唐代的陸羽(西元733-804年)寫下了『茶經』,清楚地描述茶葉的種類、用途,以及泡茶該如何準備還有喫茶的益處;更重要的是,茶經裡頭反映了唐代對於佛教、道教與儒家的美學思想;而住在禪院的陸羽以心為體、以茶道為用,在他的茶經裡頭,利用喫茶,表達出簡約與和諧,有序的茶道儀軌,甚至可以讓「心」流轉在整個宇宙當中。
到宋朝時,茶文化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點茶法開始盛傳於社會各個階層;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宋朝的飲茶方式,到現在仍然對日本影響特別大,茶藝最早在唐朝傳入日本,而點茶法是在北宋時期,由中國僧人傳入日本的,十六世紀初,茶藝大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成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其所提倡“和敬清寂”四字宗旨演化至今,仍是日本茶人所追求的境界。日本茶道講究程序,每一道程序都不能有差錯,這是文化演變的結果,也是我們應該借鑒的地方。
中國的茶藝到了明清時期,徹底出現了千變萬化的境界,泡茶法出現了,並一直沿用至今。明朝出現了黑茶、黃茶和花茶的製作工藝;清朝則中國茶風靡世界,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出口茶葉的國家,工藝則是以烘青和炒青為主,並逐漸形成瞭如今白茶、黃茶、綠茶、青茶、紅茶、黑茶這六大茶的類型。
▲清朝以後中國茶風靡世界
到如今,中國的茶葉已經不僅僅限於飲品範圍,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茶葉自南方傳入北方,從亞洲傳到歐洲、非洲,直到大洋彼岸的美洲,完美的詮釋了茶這種文化所帶給人的魅力。中國茶道的包容精神,已經通過一碗碗茶湯,送到了億萬家庭餐桌、書桌旁;中國茶的變化,正像中國人的靈活機變一樣,傾訴著製茶人不一樣的人生,而茶,所有故事的發起者,正在向著未來,以更新的姿態發展和進步著,述說著幾千年來的傳承故事。
茶進入日本
西元九世紀初,由日本的天台山開山祖高僧最澄(さいちょう),把中國的茶葉引進日本;最澄在中國(唐代)學習期間,發現了茶的好處,並帶了種子回到日本,在近江的日吉神社進行種植,「日吉茶園」是日本史料上最早的茶園;然而,茶的流行,卻是到 12 世紀左右才開始深入民間。
現在日本最流行的抹茶道,是使用石磨將綠茶研磨成細粉,稱作抹茶,是傳統日本茶道(茶の湯)的先驅,後來由禪宗僧人榮西禪師推廣,寫成著作「喫茶養生記」;抹茶是將磨細的茶粉放入手作的茶碗當中,加入熱水並且用茶筅攪拌。
▲日本抹茶道
直到明朝,才開始將茶葉浸泡到熱水中沖泡;就跟現在泡茶一樣,已經不是將茶葉壓成茶餅,或是把它用石磨去磨成粉,取而代之的是將茶葉乾燥、揉捻,然後再將其烘培成喜好的程度;泡茶的時候,只需簡單地將乾燥的茶葉放於熱水當中浸泡,相當地便民與快速,也更加地深入民間,直到現在,我們還都是用這樣的方式在泡茶;而17 世紀左右,一位中國僧人前往日本的時候,帶上了這種全新烘製的茶葉。不久之後,在京都宇治地方的茶師,依照這樣的雛形改良成新的蒸製茶葉法,並且將這樣的茶葉稱作「煎茶」,也成為了現代日本茶生活當中的主流。
西方人發現茶
在九世紀左右,穿梭在歐洲與東方之間的商人、傳教士以及探險家們,接觸了中國與日本的茶葉發展與傳統,從阿拉伯的貿易文件當中,記錄了東方煮苦茶的過程;後來,馬可波羅(西元1254~1324年),在他的遊記當中也特別寫到了東方人很愛喝一種稱作「茶」的飲料;然而,到了 17 世紀,西方人才開始注意到「茶」這件事。一位在中國的葡萄牙傳教士,將茶賣往歐洲,再從歐洲進口葡萄酒到中國交互兜售。在西元 1610 年,荷蘭的商人也加入之後,茶葉正式成為重要的貨物之一。
同時在那一年,中國的第一批茶葉貨物,通過歐洲到達荷屬東印度公司的港口,其實早在船運打通之前,茶葉已經藉由絲路,透過駱駝商人將茶葉帶到了俄羅斯;自此,茶葉的流行迅速蔓延到阿姆斯特丹、巴黎與倫敦等等著名歐洲城市;茶葉剛傳入歐洲的當時,僅僅只有皇家跟貴族階層才有辦法享用品嚐,對於品茶的稀奇感,讓富人們參與了一場探索與發現時代的東方冒險之旅。
英國的下午茶時光
保守的英國人,並沒有像歐洲其他地區一樣立即傾向喝茶,對於男性為主要客人的咖啡館而言,咖啡還是主要的首選;有趣的是,茶時尚卻慢慢的成為了上流女性社會的新寵;西元 1657 年,由湯瑪士・蓋爾威(Thomas Garraway)開啟了首件在英格蘭的咖啡館賣茶葉的生意;他開始出售荷蘭進口的茶葉,並且也在倫敦流行開來!
▲一個英國普通家庭,日常也流行喝茶
而茶葉在英國獲得更進一步的合法性,是在葡萄牙公主凱薩琳嫁給英國查理二世的時候,喜愛喝茶的凱薩琳公主特別指出了茶葉的好處,以及下午茶的概念;此後不久,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在澳門建立了一間茶廠,成為東方貿易的第一個立足點。
而在18世紀初期,英國東印度公司取得海上主導貿易的霸權,並且持續壟斷與中國的茶葉貿易;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地區也成立了許多交易據點,包含孟買、孟加拉與馬達加斯加等等重要海運交通樞紐,東印度公司也同時是英國擴張帝國主義的重要助手,而英國政府也運用政治力量幫助東印度公司,互助下進而建立一個富裕強大的日不落國。
東印度公司不僅僅進行茶葉的販賣,甚至有土地殖民、直接調動軍隊與行使英國法律的權利;英國本來打算利用茶葉貿易的利潤擴張政治權力直達下個世紀,然而,西元1763年涉及美國殖民地以及英法戰爭的政治變化,開始威脅到東印度公司的特權地位;此外,由於財務管理不善、腐敗與茶葉走私事件層出不窮,東印度公司很快就陷入經營困境。
印度紅茶:大吉嶺和阿薩姆茶
儘管茶葉被東印度公司壟斷,但在19世紀時,中國仍是西方主要的茶葉來源,為了挖掘茶葉的秘密,並且擺脫對於中國茶葉的依賴,英國茶委會派遣英國植物學家羅伯.福鈞(Robert Fortune)到中國進行機密任務;羅伯偽裝成商人,到中國各地考察農業與加工技術,最重要的是,他成功帶出了茶苗並且成功移植,而隨行的中國茶葉專家協助羅伯在印度進行茶葉種植和試驗,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印度茶主要產區:阿薩姆,尼爾吉里,大吉嶺
大約在西元1823年,英國陸軍少校羅伯特布魯斯,偶然發現了印度阿薩姆的東北地區種植的土著茶樹;隨後,東印度公司也嘗試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大吉嶺種植茶葉,也非常的成功;而於西元1847 年開始,英國政府開始在大吉嶺地區開發大量的茶園,開啟了新興茶葉的新紀元,也結束了對中國茶葉的依賴。
波士頓茶葉事件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消亡
與歐洲其他地區一樣,茶葉最初是在17世紀中葉從荷蘭被帶往美洲港口,當時這港口被稱作「新阿姆斯特丹」;後來英國殖民美洲之後,把該港口再次改名,稱作「紐約」;同樣的,茶葉也相當受到美洲殖民地的婦女與富人的歡迎,在當時非常流行;此時,東印度公司說服了英國議會通過“茶葉法”,對茶葉課重稅,並且東印度公司還可以直接運送免稅茶,如此一來,造成殖民地的本地商人利益收損,必須完全依賴英國。
這在美洲形成了一個緊張的政治氛圍,美洲殖民地開始了「無代表、不納稅」(此口號概述了英國十三殖民地人民的不滿,這也是美國革命的主要原因之一)的民意訴求,政治上對立的局勢與波士頓茶葉黨抗爭活動達到了高峰,甚至破壞東印度公司的茶葉商船來抵抗英格蘭的高稅收;而波士頓茶葉事件是西元1776年美國大革命的導火線,之後,美國脫離英國殖民統治,英國也終止了東印度公司的壟斷行為,最後東印度公司在西元 1874 年宣告完全倒閉。
▲抗議民眾將茶葉通通丟入海中
美國的茶葉創新:冰茶和商業茶包
在19世紀,飲茶在美國社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喝茶的普及,美國人開始開發出在地新的茶文化『冰茶』,冰茶的出現也是一種偶然;西元 1904 年在聖路易斯的世博會,國外來參展的茶商本來想向遊客提供免費的熱茶試飲;但是,當時氣候異常炎熱,根本沒人有耐心喝熱茶;為了促進銷售,茶商向附近的冰淇淋店要了冰塊,放入在熱茶當中;沒想到大受歡迎,冰茶從此在美國粉墨登場,直到現在,冰茶還佔全美茶葉市場銷售的 80 % 左右。
而關於茶包,一開始茶包都是用「手工」製作的,把茶葉放在手工縫製的細布或是絲綢袋子裡;其實,早在西元1903年就有了茶袋的專利,但是並沒有流行;想不到反倒是紐約的茶商 ThomasSullivan 被認定是第一個創造商業茶包概念的人。
八大茶類
世界上的主要茶區位於北緯18-38度、東經98-122度區間。
最早茶依其產地、品種、加工過程、發酵氧化程度、焙火程度以及採收季節等因素來命名,一般而言,可分為六大類: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而現代更細分為八大茶類: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普洱茶、花茶;茶的分類主要是以發酵程度來做分類,而茶的製作工藝除了發酵度以外,萎凋方式、殺菁、採摘標準的不同也讓茶呈現出不一樣的香氣與滋味。
▲茶以多酚類的氧化程度區分,分為不發酵茶、不同發酵程度的部分發酵茶,以及全發酵茶
一、綠茶
綠茶為不發酵茶,保留了最多的兒茶素;在中國綠茶的產區位於淮河以南和長江以南,一共有六百多種的綠茶,其中以西湖龍井最為耳熟能詳;蘇東坡: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由此可知西湖龍井的迷人之處。
其他產區的綠茶,例如:碧螺春、黃山毛峰、信陽毛尖、太平猴魁等各具特色;而日本的綠茶以抹茶最廣為人知。
綠茶主要喝的是茶葉的鮮爽度,故沖泡時的水溫要控制在80-85度左右,適合以玻璃杯、蓋碗來沖泡;綠茶茶葉的保存方式以放在冷凍庫為佳,但最好還是趁茶葉有鮮度的時候盡快沖泡。
▲採茶後,立刻殺青將酵素全部破壞;不發酵茶:採茶、殺青、揉捻、乾燥
▲來自中國西湖的龍井茶,為最具知名度的綠茶
▲三峽碧螺春是台灣唯一特色綠茶產區
二、黃茶
黃茶屬於輕微發酵,發酵度在7-9%左右。在製作工藝上以綠茶的製作工藝為基礎,並多一道悶黃的工序;三炒三悶,以高溫濕熱悶黃的過程中產生水解蛋白轉化為氨荃酸,而氨荃酸就是讓茶湯變甜的物質;黃茶的特點因其微發酵故比綠茶刺激性少且甜、茶湯呈黃湯色。
黃茶的重要產區在湖南、湖北、四川、安徽、浙江等地都有,其中以湖南的君山銀針和四川雅安的蒙頂黃芽最富盛名;沖泡黃茶的茶具以玻璃杯、蓋碗、磁壺為佳,沖泡水溫85-90度為佳。
▲工序同綠茶,但多了渥堆悶黃產生發酵;輕發酵茶:採茶、殺青、揉捻、乾燥、渥堆悶黃
▲中國湖南的君山銀針,是最富盛名的黃茶;沖泡後如黃色羽毛一樣根根豎立,而一度 被稱為'黃翎毛'
三、白茶
白茶也屬於微發酵,在所有茶類中唯一不殺菁的茶。其多胺含量高、氨荃酸高,苦澀少,因沒有殺菁酶活性高,後氧化好適合存放為老茶;故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美譽。
白茶的重要產區在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建陽等地。其中福鼎被譽為白茶之鄉、而太姥山上一株綠血芽白茶母樹樹齡達一千多年是福鼎白茶的核心產地;而現在最受喜愛的白茶以福鼎和政和兩大茶區最受歡迎。
這兩大茶區的白茶的區別:
福鼎白茶:福鼎大白茶種、茶芽壯,才日光萎凋的製作工藝。
政和白茶:政和大白茶種、傳統工藝採室內萎凋,現在則以室內+室外複式萎凋方式。
白茶分為4級:
白毫銀針:單芽或一芽一葉
牡丹:ㄧ芽二葉
貢眉:ㄧ芽二三葉
壽眉:播針後剩的葉子
除了福建的福鼎、政和白茶外,雲南也製作白茶,稱月光白,其產量不多,滋味茶氣霸道,各有擁護者;泡白茶可搭配蓋碗、瓷壺,水溫85-90度左右,老白茶適合煮茶,一壺老白茶可以煮一天。
▲不殺青、不揉捻,萎凋時產生些許發酵;微發酵茶:採茶、萎凋、乾燥
▲白毫銀針是來自福建福鼎的最高級的白茶
▲老白茶,又名白金茶,儲存年份越久茶味越純厚和香濃,一般五六年的白茶就可算老白茶
四、青茶
青茶也就是烏龍茶,所謂的烏龍茶就是製造過程中有發酵、有殺菁的工序;烏龍茶產區為北回歸線上下的區域,烏龍茶屬於中發酵茶,發酵度在12%-65%左右,故烏龍茶是最多樣性的一款茶。
一般的情況會以台灣、廣東、閩南與閩北四大產地去劃分烏龍茶系;我們經常提及的鳳凰單叢和凍頂烏龍都是廣東與台灣較常見的烏龍品種,而香港人比較熟悉的鐵觀音、大紅袍則分別為閩南及閩北烏龍的代表;雖然同是烏龍茶,但因為各地的地理環境、氣候等天然因素不盡相同,所以四地烏龍都有著不同的特色與魅力。
▲以殺青為工序中點,前半工序萎凋、浪菁而造成發酵;半發酵茶:採茶、萎凋、浪菁、殺青、揉捻、乾燥
▲青茶中以烏龍茶最為知名,亦稱為烏龍茶
▲福建安溪的鐵觀音,屬於青茶,具有明顯的紅心、俗稱「紅心歪尾桃」,也是著名的烏龍茶
(感謝牧香茶集、永成旭、TeaDays、長興、梨山賓館、荼公子、魚池鄉農會等提供資訊)